亚运圣火于2023年9月在杭州传递,其中一位接力火炬的火炬手就是施一公。对于他来说,虽然50米的接力不算难,但却是他人生中一段非常荣耀的时刻。
施一公的成长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小时候,家里的环境对他的影响很大。父母都是上世纪50年代的大学生,在他们的培养下,施一公从小就展现出了优秀的天赋。1984年,他获得了全国高中数学联赛一等奖,得到了清华大学的保送资格。在选择专业时,一位老师的启发让他决定进入生命科学领域,他最终用三年时间完成了生物学和数学双学位。
在学习上,施一公一路高歌猛进,但现实生活并不总是那么顺利。他的父亲因车祸去世,而面对霍普金斯大学的留学邀请,施一公本想留在国内照顾母亲,然而母亲却坚定地将他送往美国继续深造。在异国他乡,面对陌生的环境和迷茫的未来,他一度感到困惑。尽管如此,他没有放弃,咬牙坚持,最终在博士三年级找到了希望,并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取得了显著成绩。
展开剩余81%支撑施一公走过低谷的,是母亲的支持和小学政治老师的一句话:“施一公,你长大后一定要为驻马店人争光。”这句寄托了深厚期望的话语,成为他不断追求梦想的动力。
2008年,施一公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辞去普林斯顿大学终身教授的职位,拒绝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的百万资助,回到北京,在北京奥运会举办之年,创办了清华大学药学院。对于施一公而言,高薪并不是最终的目标,他真正的愿望是能够影响更多人,推动中国的科学进步。他认为,仅仅追求物质享受不能带来真正的满足感,这让他内心备受煎熬。
为了能够改变这一切,施一公设定了两个目标:第一,他希望能够影响一批年轻人。他曾与国内多所大学的学生进行交流,发现许多年轻人只关注眼前的利益,忽视了他们肩负的历史责任。他认为,年轻人代表着中国的未来,他们应该有理想,敢于做大事,而不仅仅是谋取个人利益。为了影响他们,施一公把教书育人当做了最重要的任务,无论多忙,他都保持着在实验室的工作时间。2007年才刚刚起步的实验室,经过他的不断努力,已经取得了国内外瞩目的研究成果,证明了年轻人的潜力。
第二个目标是在清华大学建立一个世界一流的科研平台,培养更多优秀的科研人才。施一公在这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效。尽管他的工作极其繁忙,但他依然全身心投入,并成功带领团队实现了科研实力的飞跃。
然而,施一公并没有止步于此。在清华大学副校长的职务上,他并未改变学校过于“大而全”的传统,于是他决心创办西湖大学,提供更为精细化的教育。西湖大学定位于“高起点,小而精、研究型”,并以博士研究生为起点,专注于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西湖大学的创建并非一帆风顺,施一公曾多次向企业家寻求资金支持。在一次与王东辉的长谈中,他提出了需要一个亿的资金支持。王东辉虽然没有立即答应,但第二天便带来了好消息,许多其他企业也纷纷为西湖大学捐款支持。2018年1月,施一公辞去清华大学副校长职务,同年10月20日,西湖大学正式成立,获得了200亿的资助。
与清华北大的办学模式不同,西湖大学的初期目标是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层次人才,最低学历门槛为研究生。在正式成立之前,西湖大学已经吸引了众多优秀的博士生。2017年,首批博士研究生的录取率仅为5%,表现出了极高的筛选标准。西湖大学不仅注重学术水平,还力求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学者。
2020年,西湖大学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学校已经拥有了4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和5个高校级公共科研平台。新冠疫情爆发时,西湖大学在疫情防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功解析了ACE2的全长结构,提供了有效的防疫数据支持。
到2023年,西湖大学已有生命科学、理学和工学三个学院,在校博士生人数超过1400人,虽然本科生相对较少,但这正是西湖大学作为“特种兵”所体现的特色。学校实行年薪制,不设科研绩效奖励,让学生和导师可以集中精力攻克更具挑战性的课题。
在施一公的带领下,西湖大学逐渐成为了国内外学者瞩目的新兴学府,吸引了许多顶尖教授和科研人员。未来,西湖大学将继续探索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为中国的科技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施一公坚信,科学技术的强大能促进国家的进一步发展,而西湖大学的目标则是培养一批能够为人类做出突破性贡献的科学家。他的理想很简单——希望西湖大学能够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发现新知识的地方。
发布于:天津市下一篇:没有了